香江画廊

新吴门画派
——苏州国画院画家群体


                       王镛


                       
        2007年10月8日至15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新吴门画派——苏州国画院中国画作品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21位参展画家以苏州国画院的专职画家为主,也包括苏州地区的部分特邀画家,按年龄排序为:吴羊攵木、张继馨、孙君良、刘振夏、刘懋善、马伯乐、杨明义、徐源绍、潘裕钰、吴雍、周矩敏、冯豪、谭以文、姚新峰、张明、徐惠泉、叶放、刘佳、孙宽、张迎春、沈宁。在当今流派纷呈的中国画坛上,苏州国画院和苏州地区的画家群体,比其他地区的画家更直接地继承了吴门画派的传统,又随着时代的变化在艺术观念、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创新,因此被称作“新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的传统
  
  江南名城苏州古称吴门。“吴门避暑不愁难,绿柳阴浓画舫宽。”(唐寅)苏州不仅园林幽美,水乡温润,素享“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的盛誉,而且物阜民丰,人文荟萃,特别是明代中期兴起的吴门画派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
  明代吴门画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为明四家或吴门四家。沈周(1427-1509)号石田,长洲(今江苏苏州)相城人,出身于诗画世家,终身不仕,优游林泉,以诗文书画自娱。沈周师从其父沈恒吉之师杜琼,远绍董源、巨然和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辈,揽其精微,自成一家。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以字行,号衡山,与沈周同乡,出身于官宦书香门第,54岁曾任翰林院待诏,目睹官场险恶,三年辞归故里,逍遥林谷,益勤笔砚,亦以诗文书画自娱。文徵明师从沈周,追踪王维、董、巨、米芾父子、赵孟頫和元四家,兼有众长,集其大成。唐寅(1470-1523)字伯虎,江苏吴县(苏州)人,出身于小商家庭,29岁乡试考中南京解元,进京会试因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回乡在吴市鬻文卖画,自署“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师从周臣、沈周,取法李成、范宽、郭熙、李唐、刘松年,又与元四家融合,作品兼备院体画的工致与文人画的古雅。仇英(约1502-1552)字实父,江苏太仓人,移居苏州,出身于彩绘漆匠,后经文徵明引荐,拜周臣为师学画,以卖画为生。他特别擅长临摹唐宋诸家,尤其是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也吸收了文人画的雅致,由一介画工而跻身于吴门四家。尽管吴门四家的身世与师承不尽相同,但性格或命运驱使他们放弃或远离仕途,进入在野的文人画家行列,作为职业化的文人画家或文人化的职业画家,结成志趣相投的师友同道。沈周、文徵明属于典型的南宗文人画系统。晚明董其昌(1555-1636)追溯“吴门画派之岷源”,从沈周追溯到其父沈恒吉、其师杜琼直至元末明初的文人陶宗仪。董其昌在《画旨》中宣称:“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沉则又远接衣钵。”根据南北宗论,唐寅介乎南北宗之间,仇英更近于北宗。不过,连崇南抑北的董其昌也承认:临仿赵伯驹“精工之极,又有士气”之作的后人,得其工又能得其雅者,“盖五百年而有仇实父,在昔文太史(徵明)极相推服。”(《画旨》)
  吴门画派是明代苏州地区特有的文人画派。崇尚文雅,注重人品,追求逸趣,讲究笔墨,是此派共同具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观念。沈周的老师杜琼(杜东原)曾说:“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幻,象其物宜,足以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画旨》)吴门画派崇尚文雅,崇尚文人的士气、逸气和书卷气,提倡诗书画结合,完善了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形式。沈周、文徵明、唐寅诗书画俱佳,在当时的文坛上,文徵明、唐寅与祝允明、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他们经常在画上落款题诗,增加了画中的文气和诗意。沈周、文征明书法精绝,“衡山翁行款清整,石田晚年题写洒落,每侵画位,翻多奇趣,白阳辈效之。”(沉颢《画麈》)唐寅在他的《秋风纨扇图》上的题诗,寄托着失意文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吴门画派注重人品,注重文人的品格和学养,并把人品、画品与笔墨联系在一起。沈周题跋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长卷曰:“今观其画,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他又推崇倪云林“人品高逸,笔简思清。”(《仿倪瓒画卷》)文徵明也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李日华《竹懒论画》)可见他们对人品、画品与笔墨同等重视。吴门画派追求逸趣,主要体现于文人偏爱的绘画题材。他们的山水画偏爱描绘江南山水特别是江南春诗意。太湖风光、姑苏名胜、虎丘、横塘、庄园、别墅、竹林、溪桥、亭榭、书斋……这些苏州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营造了适合于文人隐居优游的幽雅环境。他们的人物画包括点景人物,偏爱描绘高人逸士。雅集、饯别、弹琴、弈棋、品茗、赏花、观雨、听泉……充分表现了文人学士追慕风雅、啸傲林泉的高情逸趣,这些人物形象与苏州湖山园林的幽雅环境非常协调。他们偏爱描绘垂钓的渔父,已成为孤傲高洁的文人的化身。文徵明笔下的湘君、湘夫人,甚至唐寅笔下的王蜀宫妓,也带有文雅娴静的气质。他们的花鸟画偏爱描绘文人寄情寓意的梅兰竹菊。文征明最喜画兰竹,寓意清幽。吴门画派讲究笔墨,主要体现于画家不同的笔墨风格。沈周的笔墨劲健苍老,文征明的笔墨清婉秀润,唐寅的笔墨奇峭潇洒,仇英的笔墨精工典丽。沈周中年以前笔墨工细繁密,人称“细沈”;中年以后笔墨粗简纵逸,人称“粗沉”。文徵明亦可分为工笔浅绛的“细文”和写意水墨的“粗文”。唐寅兼擅工笔重彩和写意水墨。仇英也有两种笔墨,青绿山水工细,水墨写意粗简。不过,吴门四家的总体画风还是倾向于工细秀雅,即使粗简纵逸也没有达到恣肆狂野的地步。
  吴门四家特别是文徵明的后裔和弟子,诸如文徵明的长子文彭、次子文嘉、侄子文伯仁,文徵明的弟子陈淳、钱毂、陆治、王毂祥、陆师道、朱朗、居节、周天球等人和仇英的女儿仇珠,均系吴门画派的嫡传后人。晚明以董其昌、陈继儒、赵左为代表的松江派或华亭派,被视为吴门画派衍生的支流,又分为各个地方画派,影响波及清初四王和四僧。陈淳(白阳)、徐渭(青藤)的水墨写意花鸟画,深受沈周、文徵明、唐寅的影响。晚清海派大家吴昌硕,曾在苏州居住多年,也受到吴门画派传统的熏陶。
  从1895年到1949年晚清民国时期,苏州画家自由结社,先后成立了20多个画社、画会,延续了吴门画派的文人雅集传统。1895年顾麟士(1865-1930)发起了第一个苏州画社——怡园画集,推举吴大澂为社长,成员有陆廉夫、吴昌硕等。当时“吴中子弟,莫不随顾氏步趋而成其一派。”其后又有1925年陈迦庵发起的冷红画社(成员有柳君然、徐悲鸿等),1930年吴子深发起的桃坞画社(成员有张星阶等),1932年吴似蘭发起的娑罗画社,1933年成立的以“中兴吴门画派”为宗旨的正社书画会(成员有冯超然、张大千、叶恭绰等),1936年成立的绿天文艺馆(成员有吴待秋、吴羊攵木等),张星阶、朱守一1943年发起的怡园画厅和1949年发起的中国艺苑,等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州画坛,吴门画派的流风余韵至今绵延不绝。苏州国画院就是“新吴门画派”的发祥地和大本营。

 

苏州国画院专职画家   

 

    苏州国画院的前身苏州国画馆成立于1960年,原址在怡园湛露堂。1978年苏州国画馆恢复,迁至拙政园远香楼,1981年升格为苏州国画院,1985年迁入现址听枫园。听枫园是清代金石书画鉴藏家吴云在光绪年间构筑的私家园林,假山玲珑,花木扶疏,廊亭曲折,池水幽静,浓缩了苏州园林的精华,书斋画室里飘溢着墨香,非常适宜江南的文人画家修身养性,吟诗作画。当年吴昌硕曾寓居此园,而今此园已成为“新吴门画派”的活动中心。不到苏州就难以透彻理解吴门画派,不到听枫园也难以透彻理解“新吴门画派”。
  苏州国画院的四任院长张辛稼、吴羊攵木、孙君良、周矩敏,是“新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
  张辛稼(1909-1991)
是苏州国画院首任院长。江苏苏州人,名国枢,字星阶(1973年改辛稼)。他早年师从虞山名家陈迦庵,后临摹历代诸家包括吴门四家,其创作以写意花鸟画著称,笔墨苍润,设色明丽。1933年起曾任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花鸟组教授,并参与或发起苏州桃坞画社、娑罗画社、怡园画厅、中国艺苑等美术社团活动。1960年苏州国画馆成立之时,他是首批聘任的5位画师(柳君然、张星阶、刘淑华、吴砚士、孙君良)之一。1978年任苏州国画馆馆长,当时已有他和吴羊攵木、尤崇仁、杜重划、许十明、孙君良、刘懋善、马伯乐、杨明义、徐源绍10位画师。1980年任吴门画派研究会顾问。1981年任苏州国画院院长,亲笔题写“苏州国画院”院牌,并规定“德厚艺精”的院训,延续了吴门画派注重人品、精研笔墨的传统。1986年举办“苏州国画院建院25周年汇报画展”,展出了他的《寒香幽禽》等花鸟画和其他画师的作品共113幅,这些作品被认为传承了吴门画派的遗风,而又饶有新意。从此“新吴门画派”声誉渐起。张辛稼的弟子有徐源绍、张继馨。
  吴羊攵木(1921- )是苏州国画院第二任院长。浙江崇德人,名彭,出身于祖孙三代相传的书画世家。祖父吴滔(1840-1895)字伯滔,是晚清沪上名家,与吴昌硕为至交。父亲吴征(1878-1949)字待秋,兼擅山水、花卉、书法、篆刻。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上海和江南画坛,吴待秋、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并称为“三吴一冯”。吴羊攵木幼承庭训,读书学画,1931年随父从上海迁居苏州,家住残粒园。1936年与父亲一起参加苏州绿天文艺馆。1943年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50年代在残粒园闭门研究中国画笔墨传统,从清四家、明四家、元四家上溯唐宋诸家。1958年起在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任教。1966年红卫兵抄家,家中珍藏的祖传书画文物被洗劫一空,但他仍坚持作画。1978年被聘为苏州国画馆画师。1980年当选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1987年出版专着《中国画技法概论》,是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读物,行销海内外。1990年任苏州国画院院长。吴羊攵木的山水画主要师承南宗笔法尤其是文徵明笔法,笔笔弯曲,线条柔韧,勾勒时两边发毛,用墨讲求干湿浓淡相宜的墨韵,构图注意多留空白,主张“得势达情”,设色妍雅,意境清丽。其写意花卉色鲜墨润,行草书法劲挺洒脱,颇有其父吴待秋笔意。吴羊攵木晚年锐意变法,尝试“第三类画”。他把山水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山水画,第二类是新山水画,第三类是探索性山水画。而他尝试的“第三类画”往往截取山石树木的局部放大,笔墨粗简纵逸,近似吴门画派的“粗沈”、“粗文”,实乃传统的翻新。1991年日本水墨画家安田虚心来访,称赞他为“当代南画第一人”。吴羊攵木之子吴雍(1951- )继承家学,随父学画,对吴门四家和清初四僧用功尤勤。从本次展览的吴羊攵木的《一夜山中雨》和吴雍的《春早江南犹未暖》等作品,不难看出其父子一脉相承的画风。吴羊攵木的弟子还有马伯乐、刘懋善、刘振夏。
  孙君良(1941- )是苏州国画院第三任院长。江苏无锡人,从小酷爱绘画,无师自学。说“无师”也不太确切,因为他从1960年进入苏州国画馆以后,经常得到张辛稼、吴羊攵木等老师的指教,而且他一直师法古人——特别是吴门画派,师法造化——特别是苏州园林。苏州园林,包括苏州国画院几度迁移的院址所在地怡园、拙政园、听枫园,为他的园林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和素材。吴门画派的画家也爱画苏州园林,例如沈周的《东庄图册》、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真赏斋图》和唐寅的《毅庵图》等。孙君良所画的园林山水,往往并非特定的园林实景的写生,而是不定的园林意象的创造。他画园的过程也是造园的过程。明末园林设计家计成在《园冶》中说:造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任意为持,听从排布”,也非常符合画家在画中造园的设计思想。他创造的“孙家园林”,取景巧妙,藏露合理,曲折幽深,意境清远,正如杜琼所说的“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幻,象其物宜”,开辟了自由联想的空间。虽然是画家在观察写生基础上重新加工组合虚构的陌生化景物,但到过苏州的人都会唤起似曾相识而又无法确指的园林印象。孙君良的作品笔墨松秀,设色淡雅,天空、山水、树林的光影渲染自然,假山湖石的皴法、各种树叶的点法和亭榭回廊瓦顶的描法,都独具一格,纯属“孙家样”。本次参展作品《四顾山光接水光》、《秋树斜晖》、《行到观鱼处》等,足以代表“孙家园林”的画风。孙君良之子孙宽和学生叶放,都是苏州国画院的后起之秀。
  周矩敏(1953- )是苏州国画院第四任院长。江苏苏州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绘画专业,曾在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担任系主任,擅长工笔重彩、写意水墨和漆画,其作品从1984年起至今在历届全国性美术展览中屡获奖项。除了学院式艺术教育背景,他还曾经师从上海国画院画师沈子丞(1904-1996)。沈子丞擅画人物、山水,取法陈老莲、华新罗,并着有《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周矩敏喜爱读书思考,艺术观念和审美眼光相当开阔,无论吴门画派、上海画派还是金陵画派,都纳入他相容并包的艺术视野。他主攻人物画,兼习山水、花鸟,不仅继承了吴门画派的文人画传统,还广泛借鉴从陈老莲、金冬心、任伯年到吴友如、陈师曾、丰子恺的人物画造型,也从苏州桃花坞年画、上海月份牌画等民间绘画中汲取营养。就任苏州国画院院长以来,周矩敏作为承先启后的一代,既富于传统精神又富于创新意识,努力促进吴门画派的复兴和更新,把“新吴门画派”推介到当代中国文化中心北京。因此他组织策划了本次“新吴门画派——苏州国画院中国画作品展览”,这也是苏州国画院建院47年来的第一次晋京展览。周矩敏本人的参展作品,选自他近年创作的《散淡人生系列》、《印度印象系列》和《西藏系列》,在艺术观念、题材和风格上都有所创新。《散淡人生系列》显然继承了吴门画派文人雅集的传统精神,而画家的创新点在于明智地选择了民国时期的江南文人形象。因为要画古人则恐怕缺乏新意,要画今人则恐怕缺乏古意,只有民国文人不古不今,亦旧亦新,最适合表现画家更新的观念和怀旧的情感。画家自我阐释他的“散淡人生”说:“中国文人向来以‘心淡’、‘形散’为清高。文人所表现出的散淡,是通过一种闲适、舒缓的生活节奏,来细嚼生活品质,省悟人生的文化之相。”(《中国水墨·周矩敏卷》)不少评论认为他的“散淡人生”是对治当下的“浮躁人生”,寓有针砭时弊的深意,同时也表现了画家对清高闲适的文人逸趣的追求。周矩敏塑造的江南民国文人形象,类似丰子恺的“写意漫画”人物,但更具有个性,特殊的线描造型简略夸张,稚拙幽默,表情和动态极其传神,妙趣横生,在诙谐举止中不失儒雅风度,与周围苏州园林式的茂树繁花、山石流水环境配合得非常协调。背景的水墨写意花木山石兼施青绿色彩,既粗简纵逸又金碧辉煌,似乎综合了吴门四家的两种笔墨。《印度印象系列》继徐悲鸿的印度写实人物和叶浅予的印度舞蹈人物之后,开拓了印度写意人物的题材,笔墨风格也随着题材的变化而变化,突破了吴门画派的传统图式,线条粗重,恣肆狂野,光影斑驳,色彩浓烈。其中的《载歌行》等佳作,印度人物造型夸张适度,但又异常逼真传神,表现了当代印度人质朴诙谐的乐天性格,也表现了当代中国画家返璞归真的文人逸趣。《西藏系列》在同类题材中不同一般,他那独特的人物造型,兼有藏民的纯朴和宗教的虔诚。
  苏州国画院年长的画师刘懋善、马伯乐、杨明义、徐源绍、吴雍、冯豪、谭以文、姚新峰,都属于当代吴门名家,是支撑“新吴门画派”的中坚。苏州国画院篆刻家蔡廷辉,已退休的油画家余克危和擅长动物画的韩山,也各擅胜场,颇负盛名。
  刘懋善(1942- ),
生于江苏常熟,长于苏州,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他早年学习西画,尤其爱好欧洲古典油画和法国印象派的风景画;后来师从吴羊攵木等人改学中国画,系统研究笔墨技法和传统画论,涉猎吴门画派,从事山水画创作。刘懋善的山水画题材主要表现江南水乡和异国风光。他本次的参展作品《水乡秋色图》、《姑苏老屋图》、《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斯皮什堡》、《夏宫花园的深秋》,就可以分为这两类题材。他少年时代从常熟水乡乘船来到苏州水城求学,便怀有迷恋江南水乡的浓重情结;中年出国到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旅游,眷恋苏州水巷小桥枕河人家的情结更加浓重。他把这种对江南水乡的恋情倾注在他的山水画中,甚至他画的许多异国风光,也仿佛轻轻笼罩着一层江南水乡潮湿朦胧的水气,营造着清润幽美的意境。他在中国水墨画中融入了西画的透视、明暗、光影,丰富了画面的纵深空间层次。他特别注意调节水、墨、色三者的整体关系,使三者在宣纸上渗化交融出最佳效果。通常远景和中景的建筑(尤其是江南民居的黛瓦屋顶)用写意水墨大面积渲染,近景的树木枝条以浓墨细致勾勒,簇叶繁花则采用类似印象派的点彩技法。色彩通常是透明而浅淡的,有时也加入少许水粉颜料,在老屋砖墙上着色,彩墨斑斓,光怪陆离。刘懋善的“中国式印象派彩墨画”,与北京画院的名家杨延文的画风南北辉映,异曲同工,可以并称为“南刘北杨”。
  马伯乐(1942- ),江苏吴江人,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他也曾师从吴羊攵木等人,兼修中国画山水、人物、全面继承了吴门画派的文人画传统,传统功力之深厚在“新吴门画派”诸家中最为突出。马伯乐的诗书画修养来自苦学。他曾经抄录过数十本中国古典诗词文章,临摹过数以万计的历代名家书画,并攻读画论,研习书法,从清初石涛上溯明四家、元四家以至北宋诸家,非常熟悉吴门画派的传承体系、文化内涵和笔墨技法。亚明评论说他:“十分醉心于明代大家沈石田,因此,伯乐的作品在豪放中显精微,有灵气和书卷气,有蕴藉和从容大度的气概。”(《马伯乐画集》序言)马伯乐特别讲究笔墨,他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而笔墨的优劣往往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全凭作者的修养和把握、鉴别。”他的山水画笔墨苍润清逸,接近“粗沈”、石涛,而且更显得浑厚华滋,古装人物则类似吴门绘画中常见的文人雅士,题画诗跋的书法劲健洒落,与画风一致。其参展作品《松壑鸣泉》、《荆浩悟笔法》、《棋声流水古松间》等古意盎然,未参展的小品《随兴册页》也韵味十足。马伯乐全面的诗书画修养和深湛的笔墨功力,为“新吴门画派”直接继承了吴门画派的传统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杨明义(1943- ),江苏苏州人,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1978年进入苏州国画馆,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1987年赴美留学,1999年回国。杨明义像刘懋善等其他苏州画家一样,从小就怀有眷恋江南水乡的情结,中年成为漂流海外的游子,仍然梦魂萦绕着江南水乡。江南水乡是他永远的梦境,也是他绘画的永恒主题。从20世纪70年代他就已开始创作江南水乡水墨山水画,受到过林风眠、李可染、吴冠中等前辈的奖掖;现在他的参展作品《永远的江南》系列,依旧是他梦里的水乡。他早年已打下中国画、水印木刻版画和装潢设计的基础,这些不同画种的艺术元素,在他的江南水乡水墨画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似乎偏爱表现江南水乡月色朦胧的夜景和烟雨迷蒙的雨景,寻找那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和诗意,这类景色也便于发挥水墨氤氲的渲染效果。他似乎也越来越喜欢黑白纯水墨语言,从早期的工笔重彩到后来的水墨浅设色、黑白纯水墨,画面的构成和色调越来越单纯简洁。正如程大利所说:“他做的是减法,去掉了一切繁琐和沉重,留下的是轻灵和空蒙。”(《永远的姑苏》)从表面形式上来看,杨明义的作品与吴门画派的笔墨传统相距甚远,但在精神内涵上,仍然是在追寻江南文人寄托梦想的诗意境界。
  徐源绍(1944- ),江苏苏州人,16岁拜张辛稼为师学习花鸟画,成为吴门花鸟画传人之一。他擅长水墨写意花鸟,通过张辛稼传承了吴门画派的文脉,在恩师指导下追摹八大山人、青藤、白阳,而白阳是文征明的弟子,青藤又深受沈周的影响。苦心探索几十年,徐源绍的水墨写意花鸟画逐渐形成了“以水润墨,墨中见笔”的风格,追求“水墨淋漓,格高韵雅”的画境。他本次参展的《紫云》、《弱质亭亭,芳心点点》、《连天白荷,满池香气》等作品,笔墨灵动,意境清雅,的确带有吴门遗风。
  冯豪(1955- ),江苏苏州人,198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擅长中国画山水、人物。他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画家,为苏州国画院画师杜重划(1920-1992)的高足,既精研笔墨又精研画论,对明代吴门画派和今日苏州画坛了若指掌。冯豪是苏州国画院理论研究员,热心宣传“新吴门画派”的艺术成就,因为他本人就是专职画家,所以他写的评论不仅文笔流畅,而且贴近苏州画家的创作实际,拥有其他地区的评论家所不具备的地域文化优势。他凭借自己的理论素养,在他的山水、人物画创作中,鉴古观今,承传与衍变的艺术思考,充满了激情飞扬的心源力量。笔触酣畅大气,传递出一种纵情抒写的笔墨品格和自由表现文人的放逸情怀。参展作品有《苍壑氤氲万泉流》等。
  谭以文(1956- ),山东滕州人,两岁随家迁居苏州,在父亲督导下苦练书法,后被书画家费新我收为入室弟子。谭以文虽然从小在苏州长大,仍旧遗传了山东人的豪爽性格。他喜作草书,雄健奔放,又喜作文人画,以书入画,书画合一,浑朴简率,远远超出了吴门画派传统的清雅秀润风格。由此也可见“新吴门画派”的包容性,虽然画派立足于苏州地区,但并不受南北不同地方籍贯的局限,在艺术风格上也没有排他的门户之见。这也正是吴门画派的优良传统。谭以文的参展作品有《红梅》、《荷花》等。
  姚新峰(1957- ),江苏常熟人,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进修结业。他擅长工笔花鸟虫鱼,尤其是江南鱼米之乡的莲荷、黄鲶鱼等特产,题材通俗,色调淡雅,线条细腻,造型鲜活。参展作品有《莲鱼系列》、《藕塘雪霁》等。
  苏州国画院年轻的画师叶放、孙宽,属于当代吴门新秀,代表着“新吴门画派”的未来。
  叶放(1962- ),
江苏苏州人,1983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绘画专业,曾师从孙君良学习园林山水画。唐寅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叶放未必“第一风流”,却堪称江南才子,名副其实。他博览群书,精通文史,对姑苏名胜的掌故,吴门画派的沿革,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也许为了圆其祖先的毕园已毁于浩劫之梦,他不仅在宣纸上描绘园林,而且在自家的庭院里动手建造出一座小巧的园林,他巧于因借造园的名声已远播海外。叶放的工笔重彩园林山水画,往往打破建筑空间结构,采取俯视角度,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设计效果,或者截取围墙、湖石、树木的局部放大或缩小,任意拼接组合,制造新奇神秘的幻觉,线条精致,设色典雅,金碧辉煌,灿若锦绣,令人赏心悦目。而他的小写意水墨湖石,造型怪诞,如水如火,更富有深奥抽象的玄学意味,引发人的哲思。他的参展作品《弇山》属于前者,《化境》属于后者。
  孙宽(1969- ),江苏苏州人,孙君良之子,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他自幼随父学画,也擅长园林山水画。他既喜欢色彩绚丽的工笔青绿山水,又欣赏笔墨精妙的写意水墨山水,试图融合二者的长处,寻找一种适合表现清幽柔静、湿润温婉的江南味道的园林图式。他画的园林山水大体上可分为工笔青绿和小写意水墨两种,有时也试图融合二者。参展作品有《香莲碧水动风凉》、《嘉树清圆图》等。
  
苏州地区特邀画家

  “新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除了苏州国画院的专职画家,也包括苏州地区的特邀画家。张继馨、刘振夏、潘裕钰、张明、徐惠泉、刘佳、张迎春、沈宁,都属于当代吴门名家或新秀。
  张继馨(1926- ),
江苏常州人,19岁拜张星阶(辛稼)为师学习花鸟画,成为吴门花鸟画传人之一,而今已是继陈大羽之后江苏花鸟画的掌门人。张继馨工笔、写意无所不能,花鸟、树石、草虫、鱼虫、瓜果无所不精,堪称花鸟画全才。他反对数典忘祖,也反对泥古不化。他的花鸟画创作笔墨纯熟,刚柔并济,构图多变,格调清新,可作为初学者临摹的范本。他现已出版《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和各类花鸟画写生画谱数十部,泽被后学,功不可没。从本次参展的《芳心犹卷怯春寒》、《草枯鹰眼疾》等作品,可以窥见张继馨的花鸟画创作之一斑。
  刘振夏(1941- ),江苏淮安人,1962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长期从事水墨人物画创作。20世纪80年代初,他创作的水墨人物肖像《渔婆》曾得到方增先的赞赏。近年出版的刘振夏自传《情画未了》,讲述了画家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顿时成为海峡两岸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自述:“作画有一种追求的特殊快乐,是在苦里煎熬出来的快乐。”他本次参展的水墨人物画作品《渔家的宠物》和《秋水》,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江南水乡坐在湖面小船上的渔家男女,身边是渔家的宠物——鱼鹰,神情悠然,形态自若。
  潘裕钰(1944- ),江苏苏州人,1962年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肄业,196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曾从事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创作,又致力于水墨花鸟和戏曲人物绘画。潘裕钰虽然也受到吴门画派的影响,但他清醒地意识到明清以来的苏州画家往往难以脱离吴门画派的樊笼,因此他对宋元和近代诸家广采博收,专注于写生和水墨研究。他善于捕捉禽鸟和人物的动态,把握水与墨调和的微妙关系。他的参展作品《唐寅祠鸡群》和《中国昆剧史话》,就是他捕捉禽鸟和人物动态、把握水与墨的关系的研究成果。
  张明(1959- )江苏南京人,1989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他的工笔重彩风景画,吸收了西画的明暗、光影和色彩,逼近照相写实,而局部又进行了虚化处理。参展作品有《天堂·家园》等。
  徐惠泉(1961- ),江苏苏州人,先后进修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擅长工笔重彩人物画。他笔下的仕女艳美妖冶,略加变形,综合了唐寅、仇英与莫迪利亚尼的画风,而园林荷塘或闺房书斋的青绿金碧背景,工而能雅,由工入逸,依然散发着吴门文人画的气息。参展作品有《清风世家》、《江南可采莲》等。
  刘佳(1965- ),浙江杭州人,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擅长半工半写的水墨和彩墨人物,并吸收了木刻版画的线条和色彩。参展作品有《西藏人物》等。
  张迎春(1971- ),江苏苏州人,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擅长工笔重彩花鸟,设色明艳清丽。参展作品有《四季·立春》等。
  沈宁(1976- ),江苏徐州人,1996年毕业于淮阴师范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擅长工笔重彩人物,尤其擅长表现当代都市青年男女真实的精神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写实性的写意。参展作品有《玫瑰的名字》、《网友》等。

 

   “新吴门画派”不是人为打造或炒作的结果,而是自然形成的历史的产物。它文脉清晰,传承有序,真正继承了吴门画派的传统精神,主要是崇尚文雅、注重人品、追求逸趣、讲究笔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观念,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在艺术观念、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创新。“新吴门画派”的艺术观念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当代苏州画家无论是维新还是怀旧,无论是水乡情结还是园林意象,表现的都是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和情感,而不是重复古代文人画家的思想。“新吴门画派”的绘画题材已经大为拓宽,从江南水乡到西藏高原,从苏州园林到异国风光,从民国文人到印度众生,从渔家男女到当代青年…… 许许多多新的题材都需要新的形式来表现。“新吴门画派”的绘画风格也已经出现了多样的变化,例如“第三类画”、“孙家园林”、“写意漫画”、“中国式印象派彩墨画”等等,都属于风格变化创新的尝试。创新包括传统内部的创新和传统外部的创新。传统外部的创新可以在中国画中引进西画、版画、设计等艺术元素,传统内部的创新则可以改变中国画本身的传统图式和笔墨程式。从传统外部创新,在中国画中引进西画、版画、设计等艺术元素,虽然困难,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操作,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容易减弱或丧失中国画固有的韵味和魅力。从传统内部创新,改变中国画本身的传统图式和笔墨程式,又要保留甚至加强中国画固有的韵味和魅力,恐怕难度更大,短期之内也不易产生明显的效果。不过,从复兴中国文化传统的角度考虑,从传统内部创新更具有实质性的文化建设价值。“新吴门画派”仍须继续努力,促进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伟大复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 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