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画廊

====================================================================================

                                                                         黄启后:画里画外
                                                                                                                                                           文/于晓芹

  他以绘画的狂喜描绘历史遗留的暴怒,唯其如此,他才能成功地以画笔割下的首级,然后只身返回历史的天空,在硝烟中翱翔.这时,他心中积蓄的暴怒----这也是全民族的暴怒----于是转为狂喜.----陈丹青<<暴喜与狂怒----读黄启后的里实话>>
  黄启后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他心中的历史伤痕,引起了海内外关注.由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我们的民族还没有准备好客观地回忆那段行为艺术般的历史,哪怕只是一个个片段.
  黄启后说,小时候我很喜欢画画.在那个时期,家长们对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天赋特别自豪,黄启后儿时对美术的天分得到了他小小环境中父母师长的肯定和赞扬.于是,他经常在固定的时间,放弃与小伙伴游戏的时间,去少年宫接受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但他并以此作为自己最大的理想----毕竟小时候的他,理想还只是一个模糊的镜像.黄启后的父亲是上海美术出版社的文字工作者,曾经与贺友直等著名画家合作改编或创作连环画.正因如此,黄启后有了得天独厚的机会阅读了大量连环画.连环画中的故事情节与画面感给了他很强的历史印记感,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他的视野----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他的阅读量足以让同龄小朋友眼红了.另外,黄启后的另外一个嗜好就是每周去看一场电影,什么题材都喜欢.当然他最中意的是军事,战争题材.爱好广泛的黄启后,对机械与体育很有兴趣,初中的时候他甚至一度停止画画而每天想着做模型或去成为一名运动员.但是人在某种历史环境中,总是变得无奈与苍白----在他初中毕业前夕,文革爆发.出于对行走的热爱,他参加了串联,从上海一直走到湖南,这一路的风景以及人事经历,在其之后的历史画中均有表现----他喜欢在半山腰或者山顶上俯视,在他的画面中也多以这种视角表现他心中的一个个历史片段.
  对于黄启后来说,那是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印记,与其说他不愿意忘记,不如说,他没有办法在那一个个画面中跳脱出来,于是向来勇敢的他,用这种”空间压缩”的方式将某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清晰记忆表现在同一画面中.1968年,他被安排到崇明农场从事繁重农务----他笑着说,我是个好把式呢!为了节省时间画画,他总是提前去地里干活,或者做最累的活,以此腾出时间写生.几年后,他终于等到了高考的机会,顺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在这里他接受的是较典型的苏联式专业美术教育.毕业后,由于对绘画的执着,他选择了去上海师大从事美术教学.教师的工作相对比教宽松,他与他的同事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创作,一起写生.改革开放初期,他看到了法国印象派的作品,第一次怀疑自己的以前的写生与创作.1982年,他被派到浙江美院进修,在这关键性的一年中,黄启后看到了更多的各种形式与风格的经典作品,同时在崇尚现代主义的工作室中获得了新生----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按照他心目中的方式表现.但是突破自己何其艰难!他从意大利早期壁画与明清小说木刻插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运用空间压缩的方式表现他内心的那片历史天空.从此,他确立了自己研究与创作的方向,表现重大的历史题材,加之他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熟悉,他能够运用独特的技巧呈现一个个宏大却不乏细节的片段,打破了单幅画面缺乏连续性的无力,将相同的人物不同时间段的神态与事件发生的关键过程集中在同一画面中,并以颇具当代性的类似漫画性质的笔触表现出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人头落地的场景,似乎在艺术家看来人的生命一钱不值.其实,这时他对生命爱护的深切表现.在生活中,由于他在那个时期受经历了很多,对学生朋友特别体贴----这是一种只有在血液中奔腾过类似经历的人才会表现出来略带紧张的关爱.而在他的画面中,体现了他对历史印象的坦然揭示,也表现出对现时的关注.在他的新作中,将表现校园某个角落的风景与相关事件或人物,同样这些都会压缩在一个平面中.
  黄启后的作品在港台与欧美得到广泛关注----这种关注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艺术家内心某个角落情感坦然呈现的关切.这些对于安心于教学的黄启后来说并不重要,他的本意不过是希望我们不要健忘,希望能客观,再客观.他在画面中,更在画面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