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画廊

==============================================================================

                           

                     鲍莺:在通往自由的路上
                                                                                                                                                            文/于晓芹

  慢慢开始知道,画画和处事一样,要“自由”、“不懈”、“幽默”,如果心大了就可以容下越来越多,绘画可以自由、可以随心、可以真实不做作。——鲍莺
  
  又是乍暖还寒时,春雨落在脸上,气息若冬。从鲍莺家出来,雨稍稍密了,小区的清理车埋头工作,匆匆行人撑着伞赶着,路灯下湿润的植物一派生机。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城市。温暖,而距离。想起鲍莺温文的笑容,沉淀的浪漫情结,距离而优雅,诗意却真实。
  流光,
  “我只是想表现时光的流逝,并没有古代文人的悲伤。我生活在这个城市,境遇不错,机会很多。我也努力地学习,画画。简单快乐的生活,总让人感觉到时间流逝地很快。不想做悲悯状。”鲍莺浅浅笑着。其实,学画很艰苦,甚至是枯燥。她坚持下来,而且对这段艰苦的生活如此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恍若流光。
  1994年的全国第八届美展,鲍莺的《流光》入选。对于她来说,与其是荣誉,不如说是对她的鼓励与肯定。1988年,她考入上海大学国画系。此前,她已经在上海工艺美校的国画班学习了三年。稍微了解上海美术教育的都知道,目前海上许多国画家都在这个班上接受过系统的基础美术教育——山水、工笔、花鸟,分门别类,要求严格。鲍莺在国画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感知觉最为敏锐的十七八岁,她感受到了国画与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打开了艺术之门。当年浙江美院毕业的顾群和朱唯践二位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分析古代人物与山水,她逐渐在传统绘画技法中感悟到了现代绘画要素,从线条、色彩、构图到意境,将传统寓于现代,似乎路就在前面。而创作上,在老师汪大伟与张培础的指点下,她始而理解大型创作的要素。于是一年年踏实地走来,在老师们不断鼓励下,我们见到了十五年前第八届美展上的《流光》——她重新解构了自然状态下的花鸟,一反文人折枝的感伤,选取了更具形式感的构成,大面积繁复的花枝在暖色基调下,年轻人对未来的激情与创作的激情跃然,穿插的冷色则让观者感受到传统国画原本的距离感与点点伤怀——那属于年轻人的淡淡忧郁诗意。这一界的美展,美院只有四人入选,师生各二。在《流光》信心下,她毕业后没有放弃画笔,而是选择了家附近的业余大学,一半时间和学生在一起,一半寄托墨彩间。在写生的途中,安静的画室,时光流逝,理想坚持,城市丛林间的自我浪漫。
  横溪,
  “其实很多人经过,只是没有发现,仅仅是横在眼前的一条小溪,水边一大丛细碎的花草,还有几只水鸟”望着窗外,她回头时神采奕奕。这是她“这一路上”的另一幅至关重要的作品。
  毕业后一如既往地坚持写生、临摹、创作,离开了老师们的近距离视域,鲍莺感觉到软绵没有着落。这种微妙的心绪,虽然影响了她创作的激情,但并没有阻止她通往理想的路。于是,她回到美院攻读张培础老师的国画研究生,突然回归的亲切让她更加努力,状态逐渐好转。期间,鲍莺不但在技巧上得到了提高,也更注重理论修养。听到“作品只有好坏,没有新旧”——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深度阅读后才能理解的句子,终于可以会心微笑了。2003年,上海中国画院第二届高研班,鲍莺入选。这个每届仅仅十人左右的班级,是上海中国画院注重培养年轻画家的力作之一,她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得到进一步认可,而这个机会也是她创作的重要转折点。高研班的教学机制类似于传统中国画教育中的“师徒制”,采取因材施教的“一对一”教学,画院的前辈们针对学员们各自的个性、风格进行指导。同时,画院开设人体速写课程,充分锻炼了学员们的造型能力,以至鲍莺后来在把握人物上较以前更为得心应手,创作上也“更加自由”。她最为满足的是,终于摆脱了多年以来绘画时“习作任务”感,自由、新鲜的空气让创作灵动起来,逐步深入到主题中。“从这以后,我知道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画画”,她这样总结。课程结束,逢第十届美展,《横溪》获优秀奖,并入选中国画院中青年画家提名展。当时,她画了两个月,一个半月的稿子下来,突然感觉无力。许是所谓的“灵感”吧,那个时期临恽寿平的作品让她突然受到启发,“画画可以更自由点”——她创意地用没骨法完成这幅作品。获奖的结果更是激励了她继续尝试,时隔多年,从第八届到第十届,她一直在探索在尝试,坚持有感而发,将无病呻吟的软弱拒之画外,也迎来了更为纯粹的创作环境。画院通过4年多的考察,将她调入画院。这一路过来的艰辛与勤奋,我们不仅从她的画面技巧上可以看到,更能在她不断的尝试中体验到。横溪之间,山野蔓草,繁复中蕴藉诗意的细节和某个被人淡忘的美好。
  故乡的路……
  2007年,她用了半年的时间,创作了230cm×145cm的大尺幅作品《故乡的路》。女孩脸上的泪痕,前面的狗,路旁照例繁复茂盛的灌木花草……她用花鸟的上色方法在人物画上初次尝试,又是——尝试,获得好评的尝试。然而她突然感觉到,自己所表达的并不能让观众感动,个人的情感体验得到的共鸣并不多,这让鲍莺的路再次充满挑战——她向往的艺术创作的自由之路仍然不断考验着她,她亦乐在其中,探求着各种可能性,寻找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