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梯--施大畏·施晓颉
他说他最向往的景象就是--有一天我也拿着画板和画笔站在梯子上,自如地画心中的王国,而他则像现在的我,安静地看着我作画......
施晓颉《父亲的梯子》
旧历新年前,我们都会忙碌于各种总结与会议中,笔者终于在新年的转角前约到施大畏、施晓颉二位艺术家,当然是分开而谈--说来有点脸红,这种访谈的方式考验了父子之间的默契,也验证了二人的默契。在寒流突袭的海上,笔者感受到的除却艺术的美与宽阔,更体会到那种柔软深沉的父子之爱。
从后窗的灯开始
"我在那条弄堂生活了十几年,也看着父亲画了十几年的连环画。回想那段日子,在脑海总是会出现夏夜嘈杂的弄堂和父亲书房窗户透出的宁静的灯光,虽然时间已经隔了很久了,但记忆里的灯光还是那么的清晰。而今我也在出版社从事插图创作的工作,儿时父亲后窗的那盏明亮的灯,带着我走上了一条绘画创作的路。--《后窗的灯》
对于施晓颉而言,父亲是一颗巨大的树,一直给了他最温暖的爱,以及父爱的威严与深沉。很小很小的时候,施晓颉最开心的就是趴在父亲的桌子旁,满是崇拜地看着父亲创作,甚至帮父亲想象一下连环画中人物应该佩戴什么样的武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施晓颉爱上了涂涂抹抹,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在纸上画下他孩子气的欢乐与悲伤。多年以后的今天,当他也终于成熟到可以拥有自己的画册,有自己的一番天地。然而在很多评论家看来,施晓颉与父亲施大畏先生的画风过于相似,应该拉开距离。可是,如果每天浸润在父亲的笔墨间,没有类似之处也说不大过去了。更何况,施大畏先生对国画创新的尝试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很深的意义,他虽然画风成熟,甚至被誉为"黑白的极致"。但在施大畏先生自己看来,他的创新只是一种开始,从"后窗的灯光"时代开始,就已经开始酝酿,至今也不过是走到了一个阶段而已,而他更愿意成为梯子,让他下一代画人站在他创造的基础上继续行进。因此,这种风格上的相似并不能说明什么,且在传承之初,有些技巧上的因素总是会有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由于施大畏先生的言传身教,两代人对于艺术最基本的文化积累与艺术自律、责任心都始终一致。但我们更要强调的是施晓颉作为新一代艺术家的个性与创新。已经自由创作8年的施晓颉,早已不是那个看着后窗灯光的小朋友了,他已经可以独立完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士兵突击,看了四十多遍
"刚开始,父亲不赞成我画插图。插图画很耗费时间,父亲很了解我,做事情很认真,即使是小小的插图也愿意花上大量时间完成。有天,我趁他们都睡了,深夜两点起来给安房直子的童话画插图,父亲晚上起来时看见我房间亮着灯,开门进来看见我在很认真地画着,我抬头一看,狠狠吓了一跳。父亲那个时候应该是很心疼吧,我觉得,于是不再反对了。后来,我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似乎就是从那个晚上开始。我会经常推荐很多书给他,还一起看《士兵突击》,四十多遍,台词都可以背了"--施晓颉说。
插图的稿费很便宜,一张大概就只有三十元,很少有人愿意接这么廉价的兼职。但是施晓颉作为少儿出版社的美编,为了提高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他必须学会为小朋友们喜爱的童话作品创作插图,而且这个施晓颉本人甚是喜欢做,因为他热爱阅读,沉迷于用图画的方式表达某个动人的情结,喜欢"用手描画故事"。
出版业的兴盛并没有让小朋友们受益,施晓颉感叹,他们做了那么多适合小朋友们的杂志与故事书,但是小朋友们很少有时间去看。他只是尽力做好,尽力画上最美丽动人的封面与故事插图,希望能节省小朋友们读书的时间,在想象的空间编织奇妙故事。每一张插图,施晓颉都是认真对待,从阅读文本到再三理解情节与作者意图直至最后构思创作,他都是完全沉浸在故事与角色中。因此,他的作品才会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得到了学界的承认与夸赞。这种执着,是对父亲施大畏艺术创作的完美严谨态度的传承,也是自己对艺术的无限热情所致。他们在创作上的不倦与激情,甚至表现在他们对于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的观看态度与评价上。四十多遍,施家父子就是这样反复观看的,也是在这个电视剧中,他们体会到了彼此在面对"执着与信念"上的一致性。这是一个过程,成长的过程,父子之间共同成长的过程。为人父者一定会深知其中奥妙,"父亲"这个角色是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变得成熟与得当。即使作为伟大的艺术家,施大畏先生首先也是一位父亲,他对于施晓颉的爱更让人觉得美丽。与其说,施晓颉希望站在梯子上继续行进,不如说是这更是施大畏先生的坚定梦想。
上面的你来画吧
施晓颉今年的生日,父亲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出版个人的第一本画册--《绘画笔记》。这是他自大学时期至今以来的点滴,用作品尝试总结以往,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以后的创作道路。从这本画册,我们看到的是希望,是海上新一代艺术家鲜明的个性、不流于时尚的深刻内涵以及责任心与对艺术的执着。画册的最后一页,是他与父亲共同创作时的照片,这是他们在合作创作历史题材《皖南事变》。父亲说,有点爬不动了,上面的你来画吧,于是他接过手中笔在父亲的安静鼓励的目光下爬上了那么高的工程用梯......